溺海(校园 1v1h)_粉色大门(尾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粉色大门(尾声) (第2/3页)



    不过邱里和周映希却都下了台,像是要将舞台送给别人。

    突然,舞台的灯光暗下,像是有一群人走到了舞台中央,高矮不一,从剪影里似乎还能看到上了年纪的人。

    台下所有人一头雾水。

    当灯光再次亮起时,幕布里浮动出了第一行话。

    ——「他们心中,都有一扇,铺满玫瑰的粉色大门。」

    铛,随着第一声钢琴声响起,灯光打向舞台中央拉着小提琴的女孩。

    是那首「玫瑰少年」。

    尹海郡惊了,因为拉小提琴的女孩是蒋昭逸性侵案的受害者付紫。

    此时,幕布里浮动着一行话。

    ——「别怕,握住你手上的小提琴,绽放出你最漂亮的笑容。」

    邱里将全场最美的灯光给了付紫,给了这个遭遇过不幸,却正在涅槃重生的少女,绚丽的灯光和夕阳交织在她的身上,墨绿色的长裙随着海风飘逸,像丝绸拂过,沉浸在音乐里的她,脸上浮现了最美的笑容。

    韩至光和徐东也看懵了,他们同时给尹海郡比了个大拇指。

    当然,也是比给邱里的。

    接着,灯光打向了弹钢琴的男孩身上,年轻看上去约莫17、8岁,他的眼神只盯在黑白的琴键上,像是融不进周围的人群。

    幕布里同时,又浮动出了一行字。

    ——「你并不孤独,你自闭的灵魂就是一只独一无二的蝴蝶,它无声的飞过我们身边,我们不敢伸手,是怕扰乱了你的梦。」

    尹海郡寻到了邱里的身影,越过人群,他们相视一笑。

    这一刻,他懂了她的“秘密”。

    尹海郡再回头时,灯光打在了正在拉大提琴的女人身上,她并不年轻,应该是一位母亲,一张原本漂亮的脸上,却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他扭头,果然幕布上的字和他想得一致。

    ——「你不应该只是妻子,不应该只是妈妈,你应该还是你,17岁的张素婷,你好啊。」

    幕布里出现了一张老照片,是一个穿着白色礼服的17岁少女。

    那年,她低眼看着的那把大提琴,应该是她少女时期的梦想吧。

    而此时,台上42岁的张素婷,默默流下了两行泪。

    台下的人为之沉默,感慨万分。

    改编过后的曲子,加入了和古典乐器相反的现代电吉他,突然,一道炙热的光束打在了一个老人身上,他就是邱里磨了许久的韩大爷,他穿着时髦的黑色皮夹克,背着黑色电吉他,带着酷酷的墨镜,仰着身子激情的划动着手中的吉他拨片,全情的享受着整个舞台,帅气不输年轻人。

    幕布里的字再次浮动。

    ——「18岁的你,想组全中国最酷的乐队,可68岁的你却只能望着一把烂掉的吉他发呆,你说,不知道到死还能不能拥有舞台。韩大爷,你今天就是全世界最酷最帅的大爷。」

    原来邱里一直说的韩大爷就是他,尹海郡悄悄朝一侧望去,他看到了一个年迈的老人在偷偷擦眼泪,她应该就是韩大爷的妻子。

    演奏还在继续。

    灯光熄灭,因为夕阳就是此时最美的灯光。

    白色的幕布上,浮动着邱里手写的字,行云流水的字迹,温柔又有力量。

    所有人都望了过去。

    ——「我很幸运,出生在一个无忧无虑的城堡里,我的父母将最好的一切都捏给了我,我的目光从来没有触及到过那些小小的角落。直到我遇见一个人,他让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打开那扇铺满玫瑰的粉色大门。」

    幕布上切换上了一张不同人群讲述梦想的照片。

    ——「他们说公主就应该配王子,骑士永远只能是守护在墙外的骑士。可是,骑士身上威武的铠甲并不输给王子身上的白色西服,这个世界的真爱,从来不应该分肤色,分种族、性别,也不应该分阶级。」

    这时,幕布又切换了一张,几对恋人拥吻的照片。

    最后一张停留在了尹海郡和邱里的合影上。

    那是尹海郡警校毕业那天,他穿着深蓝色的警察制服,在盛夏的绿荫下,邱里踮起脚尖搂着他的脖子和他拥吻,茂密的阳光洒在他们肩上、背后,她用最浪漫的湿吻在祝福他,未来一定前途光明。

    ——「我爱你,我的大英雄。」

    字迹定格在落日余晖里,许久许久。

    /

    邱里的“小秘密”终于用她最完美的形式呈现在众人眼里,结束后,她告诉家人,她成立了一个名为“粉色大门”的慈善机构,她希望帮助更多没有条件的人去实现他们的梦想。

    她和妈妈道歉,说没经允许,私自做了决定。

    而邓倩良却抱住了她,夸赞她,“我们里里,真的长大了。”

    散场后,工作人员在收拾场地。

    直到结束,王喜南都没有看到薛桐,她想也是,他肯定知道邱里的目的,何必多跑一趟。算了,她已经尽力了,在洗漱间用凉水冲了冲手,缓缓情绪后走了出去。

    在门口,她刚好碰见了许久不见的周映希。

    其实那晚在巴黎,他们已经把话说得很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