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二章 往事知多少 (第3/3页)
扛了两天,眼看着儿子饿晕过去三次,她把脸摔到了地上。” “从那一天起,潍城周边的村子里就出现了一个要饭吃的‘老巫婆’,天不亮就出门,天黑前准时回家。但她从来不在自己村子里要饭,就算别人给,她都不要,她觉得那是自己最后的遮羞布,她不愿意让别人家的孩子喊自己儿子是要饭吃的。” “在她心里,一直坚信,自己儿子的身份,比整个村子都高贵,高贵一百倍,高贵一千倍。只是我不说,你们不知道,仅此而已。” “不管春夏秋冬,刮风下雨,她没有偷过一天懒。因为,只要她不出门,她跟儿子就要挨饿。” “有一年冬天,天寒地冻,她要饭回家后,却发现儿子不见了,当时他儿子才四岁,每天挨饿挨冻,身上没力气,基本上是不出门的,一整天都会老老实实的在屋里待着。” “她发疯的找,撕心裂肺的喊,喊遍了整个村子,最后在隔壁家的鸡窝里找到了。当时她差点气死,第一次狠狠的揍了自己儿子,回到家她问,为什么不在家里?为什么要偷偷的藏到隔壁家的鸡窝里?” “当时她四岁的儿子,满脸流着泪,泣不成声。” “我冷。” “仅仅两个字,她听完就哭了,哭的伤心裂肺,哭的无地自容。” “当天夜里,她儿子就发起了高烧,额头烫的跟火炉一样。那天夜里,她吓坏了,儿子病了要看大夫,可她哪里有银子?连一个铜板都没有。她跪着求遍了整个村子,直到天亮才凑齐了抓药的钱。” “从那次之后,她最害怕的事情就不再是丢脸了,她最害怕的事情变成了儿子生病。” “就这样,她纳了两年的鞋底儿,要了八年的饭,儿子长到了十岁。” “又是一年冬天,她要饭回家,走到家门口的时候,忽然摔了一跤,仅仅一跤就把她摔到了病床上,再也没有起来。” “那一年她才二十八,可看上去却像是八十二。” “趴在病床旁边的儿子,这时候已经十岁,可那瘦小的身子骨,还不如村子里五六岁的稚童。” “她病倒了,这个家怎么办?她想了一宿都没有想出来办法。可天还没亮,就发现儿子一个人冒着大雪悄悄跑了出去,整整一天没有回家。直到天色马上就要黑下来的时候,他才回家,当时,整个小脸冻得通红,头发上身上满是冰渣。” “她又一次准备发火,可这次儿子先她一步交代了实情,并且从衣服兜子里掏出来一捧小米。原来,十岁的儿子,独自一人上山砍柴,然后把柴背下来,跟村子里换回了这捧小米。” “从这天开始,家里的重担便落到了十岁的儿子头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上山砍柴,下山换粮食。他没能读上书,她也没读过,所以只有自己这个人,只有身上这点力气。” “值得庆幸的是,上天对她儿子还算不薄,从这天开始,她儿子就没再生过病。随着年纪的增长,力气也变得越来越大,能砍的柴越来越多,换的粮食也变多了。吃的多,身子骨也长开了,能干的事情自然就更多了。” “从砍柴,变成帮别人种地,后来又帮人放牛,帮老铁匠打铁,帮小酒馆酿酒,只要是村子里有的活儿,她儿子基本上都干过。” “从不挑剔,没得挑,也挑不来。” “日子越来越好,她的身体却越来越差,但是能看出来,她还在很坚持的熬着,有时候儿子看着都心疼。” 她儿子其实偷偷找过大夫,大夫给的答复是,“元气早就没了,医无可医,也就是吊着一口气,做儿子的,可以劝劝,能放下的就放下,心里的结放下了,人就能安心的走了。” “儿子辗转反侧很多天,然后找她聊,把大夫说的话,一五一十的都跟她说了。听完后,她没有太多惊讶,似乎早就料到了。” 那一天,她抓着自己儿子的手,慢悠悠的说道,“儿啊,娘这一生,注定了命苦,其实早就看开了,也早就是能去死的人了。可我现在还不能死,我得看着你长到十八岁,到那一天,我会给你一样东西,告诉你一件事情,然后我就能安心的走了。” 就这样,她家的小船慢慢往前漂,她一天一天的熬,直到儿子十八岁这天。 或许是回光返照,这一天,她破天荒的站了起来,然后拉着儿子走到院子里,指着西边洛阳城的方向,“你的父亲叫叶正儒,你的家在洛阳将军府,你现在长大了,你得回去认祖归宗!” 说完这话,她用手抚摸着自己儿子的脸颊,“儿啊,娘累了,真的累了,抱抱娘,容娘歇歇。” 夕阳下。 她靠在自己儿子的肩膀上。 睡着了。 肩膀很宽,很温暖,恍惚间,好像回到了很久很久以前…… (写到最后,耳边忽然回荡起一首歌,当爱已成往事……)诗跟远方的神都夜行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