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惊了!患者的五脏会说话_第22章 完美针刺等级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2章 完美针刺等级 (第2/2页)

人的针灸水平也会出现不小的差异。

    陈庆现在虽然会官针刺法,但是超过这五种之外的病症,他的针灸疗效也不一定能起到作用。

    不过陈庆也仅仅只是好奇并非好斗!

    这个想法也只是一闪而过。

    花掉所有医点后,满载而归的陈庆便继续逛起了龙医论坛。

    他在医道之家中看到了不少人发帖,其中就有跟他一起学习郭白家老先生针刺技术的帖子。

    “大佬们,我怎么看到了郭白家的视频后,还是不明白俞刺怎么用啊?”

    陈庆好奇地点开帖子。

    “我足足看了十遍,现在依然是不得要领,手法方面我自认为学了个七七八八,但是在下针之后,总是没感觉,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有没有大佬指点一下?”

    楼主猪又炖粉条还附上了一个自己练习的视频。

    视频里,猪又炖粉条用自己的身体在试针,看得出来他是刚刚上手,手法还不是很纯熟,不过没什么太大的错误。

    就是有一些细节问题,他自己还没有掌握。

    比如进针的角度,扎进去之后的深度,这些都还仍有瑕疵。

    帖子发出后,底下也是多出来很多评论。

    “楼主学的挺好的,比我强。”

    “才看十遍就学的这么熟,一看就是有基础的!”

    “我到现在都还不敢往自己身上扎,楼主太强了!”

    “楼主没感觉是不是因为下针不得气?”

    “楼上大佬,我看好多帖子都在说下针得气,到底什么是得气啊?”

    “对对对,我刚学中医,也不是很懂得气。”

    “我看有人说得气,也有人说气至,到底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楼上别问了,这两个意思差不多。”

    “@说书人的理想,大佬,开讲吧。”

    “得气还不简单,只要让人感觉到酸胀,这就算得气了。”

    ……

    针下得气,这是针刺一个最核心的东西。

    没有它就等于是根本没有学会针刺,自然也就什么病都治不好。

    陈庆在拥有得气这个被动技能后,他下针时,也自然是能百分百做到得气。

    而所谓的得气,其实也并非全是凭患者的感觉。

    现在很多大学里教针灸的老师,都会告诉学生,你如果下针之后,患者感觉到酸麻胀痛,那就代表下针得气了。

    可是,殊不知,你穴位扎错了,患者也会有酸胀的感觉。

    当你仅凭患者的感觉来判断自己下针是否准确时,就已经是犯了极大的错误。

    陈庆也是在获得了被动技能后,才领悟到真正的得气。

    得气一词源自《黄帝内经》,其中有这么一段,“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

    说白了,当银针刺入穴位后,银针的尖端在患者体内会产生特殊的感觉,这就叫得气,这个感觉也会随着银针传导到医生的手指上,宛如鱼儿吞钩的感觉。

    再形象点,就好比你跟你女朋友晨练一样,只不过针刺比起晨练,灵魂的颤栗没有那么强罢了。

    所以,仅凭患者的感觉就确认自己针下得气,是很不恰当的办法,也很容易出现医疗事故。

    针刺固然是中医里最廉价的治疗手段,但往往学艺不精的医生在用错了手段之后,对患者造成的伤害也是很可怕的。

    中医这一行不怕新手,也不怕老人。

    就怕那种学了五六年,自以为啥都能治的人。

    自觉医术超群,又毫无敬畏之心。

    往往就是这种人最要命!

    楼里还有人将得气与气至混为一谈,这也是一个极其错误的观念。

    “得气”强调守正气,与“针感”不同,“气至”要根据针刺前后的脉象变化来判断,是针刺有效的关键所在,针刺治疗中的各种手法,正是在“得气”的基础上“调气”,从而达到“气至”之效。

    直白点就是,得气是治病的开始,而气至则是治病结束。

    见无人回答这个楼主,陈庆便索性亲自上阵,将自己对得气的感悟写在了帖子里,回复给了这个楼主。

    哪知陈庆刚回复完,后台就跳出来一个消息。

    “呵呵,不懂装懂,两级新号也在这装大佬?学中医最烦的就是你们这些半吊子好为人师,“得气”是中气穴的标志,也是气至针下的征象,更是针刺补泻的前提。其表现形式既有“紧而疾”“沉涩紧”“轻滑慢”与“针下热”“针下寒”的显性得气,也有“针染(游)于巷”的隐性得气,以及“徐而和”之谷气显示的气调状态.“气至”有“气至针下”与“气至病所”两方面含义,气至针下与得气内涵相近。”

    嚯,来了个资深学院派啊!亿屋鱼的中医:惊了!患者的五脏会说话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