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1章赵氏孤儿 (第3/3页)
于是改变心意,将赵氏孤儿召入宫内,命其攻灭屠岸贾为赵氏家族报仇,又重新恢复了赵氏家族的地位。而大事已成的程婴最终自尽以谢公孙杵臼。 这个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经过后人的一再改编和演义,如今已经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历史故事。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历史背后的真相也许并不如太史公记载的模样。事实上关于下宫之难的历史,不同的史籍记载并不相同,甚至《史记》本身的记载也有前后矛盾之处。不仅《史记·晋世家》中的有关情节就与《赵世家》中出入颇多,而《左传》中的记载也与《赵世家》大异其趣。 首先,屠岸贾这个人的身份就极为可疑,除了《赵世家》外,此人不见于任何史籍的记载。史学讲究孤证不立,因此屠岸贾的存在与否就成了疑问。其次,赵武的年龄前后矛盾。根据《左传》记载,向戌弭兵时,鲁国大夫叔孙豹曾经提到彼时的赵武还不满50岁,由此推算赵武最早应该出生于公元前592年,但根据《赵世家》,赵朔在公元前597年就死了。 再次,关于赵氏家族其他成员的去向也自相矛盾,根据《赵世家》的记载,赵同和赵括在公元前597年已经死于屠岸贾之手,但在《左传》中两人却在此后都有活动记录;而《左传》中记载赵婴齐与赵庄姬曾经通奸,因此被遣送到齐国,《赵世家》却没有任何记载。 根据后人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赵世家》中关于下宫之难的记载并不可信,反倒是《晋世家》和《左传》的记录较为接近历史。究其原因,大约是太史公在撰写《赵世家》时,采用了赵国官方的史料。而赵国的史官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改写了一段不甚光彩的历史,又被太史公写入《史记》,这才有了赵氏孤儿的传奇。 赵国史官想要隐藏的历史,其实就是前文提到的赵婴齐与赵庄姬通奸的事情。而下宫之难也并不是脸谱化的忠奸对立,而是当时卿大夫斗争矛盾爆发的具体表现。 赵盾执掌晋国权柄后,赵氏成为晋国最有势力的家族。但赵盾死后,赵朔与赵同、赵括之间却发生了政策方针上的分歧。赵朔看到了荀氏和范氏的崛起,力主与其接近;但赵同和赵括却坚持与郤氏、先氏交好,疏远和打击荀氏、范式、栾氏等家族。 赵氏族人的分歧在晋楚邲之战中表现的至为明显: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中,赵朔与郤克均同意荀林父、士会、栾书等人退兵避战的意见,而赵同和赵括却与先榖一道,坚持与楚军交战,并无视荀林父的命令,私自带兵与楚国交战。邲之战中,晋国惨败,与卿大夫之间的矛盾和分裂有直接的关系。 晋国的权柄后来转到了郤克手中,郤克原本与赵朔政治立场相似,关系紧密,但此时赵朔却不幸早亡。此后,郤氏与赵氏的关系逐渐疏远,转而与新兴的荀氏、范氏、栾氏交好。这便导致了赵氏家族在朝中的孤立无援。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赵朔死后,赵庄姬同其族叔赵婴齐传出了通奸的丑闻。东窗事发,赵同和赵括决定将赵婴齐流放到齐国。这无疑是一个相当不明智的决定。赵婴齐走后,赵氏家族的势力进一步削弱。而此事也深深地触怒了赵庄姬。作为晋景公的姐姐,赵庄姬对于前者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她一怒之下,告发赵同和赵括密谋造反。 半信半疑的晋景公随即召集大夫商议此事。而此时晋国的正卿乃是栾书。久被赵氏家族打击排挤的栾氏家族终于等到了出头之日,栾书趁机伙同郤锜火上浇油,坚称赵庄姬所言是实。于是赵氏家族谋反的罪名就此坐实。赵同、赵括等人被屠杀殆尽,只有尚且年幼的赵武幸免于难。 综观下宫之难的来龙去脉,可以看出晋国此时政权下移的趋势愈发激烈。随着卿大夫之间的彼此攻伐,晋国的国势逐渐衰颓,并终于落得个三家分晋的下场。 (本章完) /104/104501/28130762.html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