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我在乱世搞基建[穿书] 第10节 (第1/3页)
顾念:…… 就两个卷宗,还能怎么认真? 午后未正时分,顾念跟随周录事走向东侧的一处偏殿,殿上匾额写着两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履雪”。 大理寺少卿官居从四品上,在整个大理寺,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自然不可能像他们寺丞、司直那样敞开式办公,而是拥有一整座小殿做自己的专属‘办公室’。 门口守着的青衣小吏代顾念他们敲了两下门,两息过后,里面才道,“进来。” 那声音犹如金木相击,低沉悦耳,却隐隐透着寒气。 两辈子第一次感觉到来自‘上司’的威压,顾念紧张得心跳骤然加速,他对着门扇绦环板上的雕花深吸口气,稳了稳心神,才推门迈进去。 周录事似乎也很紧张,迟了几秒才跟在顾念后面进门。 殿内的空间异常宽阔,正对门是张巨大的八字三折屏,屏上画着只卧狮,笔触写意,霸气十足。 屏前放着张黑漆桌案,长逾六尺,气派非凡。 桌案后,新任的大理寺少卿一身鲜艳夺目的浅红色圆领袍,严襟肃领,意气风发。 看清那张脸的时候,顾念整个人都呆住了。 案后那人鬓若刀裁,眉如长剑,眉骨到鼻梁的弧度优越而犀利,五官俊美无俦。然而,那对漆黑的双眸仿佛在冰潭里浸过百年,锐利冰冷,寒气森森,满殿的阳光在他眼底也沉淀不出丝毫温度。 在他身上,世家公子式的优雅贵矜与战场上淬炼出的铁血冷厉奇妙地糅合在一起,不怒而威。 午后的阳光带着一天中最高的热度照在顾念背上,他却如坠冰窟,浑身阵阵发凉。 年深。 顾念万万没想到,新任大理寺少卿,居然会是他! 难怪孙狱丞要他认真准备。 可是,怎么会是他??? 按照书里的剧情,年深这个时候已经伤重到接近废人,早就应该被接回镇西军去了! 他为什么会留在长安,还变成了自己的上司大理寺少卿? 作者有话说: 关于外语环境的问题把后面的解释搬到前面来。 说外语词汇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异类’吗?在设定里并不是。 本文的历史环境是架空的,但参考的背景时代是唐朝。唐朝是个什么样的时代?在文化上极其开放大气,兼容并包,万国来朝。 胡饼、胡服、胡旋舞……胡人文化在大唐的流行元素里占据了半边江山,胡人在金吾卫里随处可见,外来宗教纷纷在长安城内安营扎寨,西市等地方充斥着大量胡商胡人酒肆,达官贵人喜欢带着昆仑奴和新罗婢显示排场,外国人甚至可以官至宰相和节度使。 长安城内光登录在册的胡人就有四五千户,根据学者们的估算,至少有数万人(最少的说两万,最多说二十万,答案不一,),而当时长安的整体人口,也不过百万左右,胡人占比还是很高的。(因为时间不同,安史之乱后户籍制度被破坏记录不准的原因等各种原因,关于长安人口的说法也很多,最少的40万,最多的197万。韩愈上书唐德宗的《论今年权停选举状》中,提到的长安城人口的记载:"今京师之人,不啻百万。") 这样的环境下,作为在政治文化中心生活的长安百姓,生活里本来就充斥着各种外语词汇,时不时还会接触到新的,这种文化交流于他们来说是极其常见的状况。比如来自梵语的【玻璃】、【茉莉】、来自阿拉伯语的【八哥】,【祖母绿】,来自泥婆罗国的【波薐菜】(现在的菠菜),等等都来自音译,后面出现的浑羊殁忽,也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馎饦,来自突厥语的音译,饆饠,就是波斯文pilaw音译的食物名,这些音译的外来名字丝毫不影响他们在唐朝人的餐桌上盛极一时。 备注:1、下浣:唐代定制,官吏十天一次休息沐浴,每月分为上、中、下浣,后借作上旬、中旬、下旬的别称,也可指代休息日。本处指代下旬的休息日,同理,中浣指中旬的休息日。 2、三坟五典: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其成书具体年代已不可考,相传作于三皇五帝时期。孔子作《尚书·序》称:“伏羲、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