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靖明 第340节 (第3/3页)
言都看在眼中,随后只听到他波澜不惊地说道:“今岁各省清丈田土后,重造黄册千头万绪。心不定,只怕误了大事。童侍郎秉公直谏,夏右都,不必动气。” 夏言眼睛微眯。 我动气了? 而此刻,杨廷和的眼神同样聚敛起了精光。 而后,他端起茶杯,吹了一口热气之后先说道:“重造黄册,那是明年之事了。夏尚书,童侍郎自然是一片公心,大家都是一片公心,没有谁动气。” 喝了一口热茶之后,搁下了茶杯,他的声音却冷了一些:“莫非各省之册还未送抵,南京户部已经在忙着重造黄册了?” 引得杨廷和与夏言侧目的字眼,就是清丈田土和黄册。 在南京后湖,有记录着大明“家底”的黄册库。 这黄册库里,藏着大明的土地和人丁信息,还保存着每一块土地的交易记录。 这黄册库的日常管理,主要是四方。 负责黄册更新、查阅的,是南京户部,由一个正六品的主事专管此事。 负责黄册库日常事务监管的,是南京户科给事中,从七品。 负责看管钥匙、开门的,是南京守备太监的人。 负责保卫、警戒、巡逻的,由驻于南京的亲军三卫派人。 而长期呆在后湖岛上黄册库中办事的小吏、匠役,按规矩就算生了病也不能离开,由医生专门登岛诊治。 黄册库是如此重要,现在南京户部尚书夏从寿点出这个内容干什么? 杨廷和反问的话,是黄册库中黄册更新的制度。 与前朝不同,明朝这田土户籍人丁等信息,是从下到上“申报”汇总的。历朝历代的户籍制度,都是“从上而下”的,也就是说,由朝廷户部、省、州县由上而下进行统计。 明朝的黄册,是先由官府分发“清册供单”到每家每户,先以里甲为单位,填写好之后交给甲首。各里甲再将底册送到县里,县里则根据本县底册造好本县黄册,送到府衙。府州、布政使司同理,最后再送到南京户部。 每个县的黄册,理论上都有四份。 现在各省都还只是停留于清丈田土这个阶段,有的地方甚至还没开始——农时不能误。 夏从寿提黄册,用意非常值得琢磨。 “黄册久未大造,户部底下的新官、吏员、书办都要练练手。黄册上所载,前后需连贯,下官已命人核验库中所藏黄册,有无虫蛀损毁者。统计出来后,还要行文各省,抄录底册上相应内容送到南京,以补全旧册。”夏从寿很淡定,看着杨廷和说道,“哪次黄册大造,不需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做准备?” 他堂堂一部尚书,正二品,理论上只对皇帝负责。现在对杨廷和自称下官,语气却有反问的味道。 杨廷和不急不缓地问:“如今可有初步统计结果?” “阁台是知道的,弘治三年统计过一回,库藏七十九万二千九百余册,壳面不存,不同程度被虫蛀或腐烂的达六十四万七千三百册之多,完好者不足十之二。如今初步统计结果,百万余册的情况也是完好者不足十之一二。下官已呈奏陛下,此次既要补造旧册,也要誊造新册,此前预算的纸墨装裱银子、匠役银子,只怕还需多出七成。” “七成?”杨廷和的语气已经不太好了。 “至少七成。”夏从寿却仍旧极有底气的模样,“每次重造黄册,大抵要新造八万册左右。如今推行新法,此次隐田、逃丁会清查出来多少,尚未可知;官田发卖,又会多出几成需录入黄册之易手记录?此次新册,只怕至少要十二万册。” 他看向了夏言:“若不从现在开始准备,届时如何尽快造办好新册?京察自该依例行事,然此次南京京察,科道同僚建言咨访之繁、侵扰之重,并非只有户部一衙觉得过了,只是我户部确实重任在肩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